编者按:乡风是刻在乡土里的文明基因,让传统在炊烟中代代相传。宁波探索文明乡风建设,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新时代乡风文明样板,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,激活了乡村的生机与活力。央广网宁波频道推出《村风里》——“寻迹鄞州文明乡风”系列报道,在深度走访与细腻记录中发现宁波鄞州乡村的文明肌理,展现“内外兼修”的文明底色。
宁波市鄞州区咸祥镇是浙江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,宁波市“非遗小镇”。目前,咸祥镇有区级及以上非遗项目16项,9项出自咸六村。
近年来,咸六村以宁波市首个村级非遗馆为核心,深挖文化富矿,让非遗民俗焕发新光彩,将非遗深度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治理,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。
10月6日清晨,咸祥镇文化广场上人潮涌动。海风裹挟着渔鼓声与欢笑声,拉开了2025年八月半渔棉会的序幕。时隔7年,这一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再度回归。来自当地村社、学校、商会、文艺社团的23支特色团队、千余名参与者以一场热闹非凡的巡游盛典,串联起渔棉丰收的喜悦、先贤感恩的情怀与非遗传承的初心。
巡游队伍中,一艘艘雕刻精细、绘着各式图案的彩船很是瞩目。“这次的队伍里有十多艘彩船,有龙船、凤船,还有马友友大提琴主题的,每次民俗巡游都会更新一些,彩船展示喜庆和热闹元素,来看的人也更多了。”彩船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朱军良说,看到自己做的彩船在村里巡游,被大家都喜欢,那种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。
据了解,咸祥彩船源于八月半渔棉会,最初的彩船多以小竹、薄纸、纱布等轻质材料制扎而成,随时代变迁,彩船制作流程与工艺也不断提高。
上万群众举着手机记录盛况,烟火气里满是文化共鸣。“凌晨两三点就热闹起来了!七年没见了,这次看到彩船巡游,感觉特别亲切!而且这次咱们自己的表演也特别出彩!”村民朱英健表示。
每一艘彩船、每一辆彩车也是一个移动的舞台,各支文艺队伍载歌载舞,一路前行,所经之处,瞬间成了欢乐的海洋。而这些,都是市级文化特派员张晓妍团队“一对一”结对助力20余支队伍,“一个个细节抠、一段段舞蹈磨”,打磨了大半年的成果,让传统技艺在创新中绽放新彩,也让观众们看到了民间传统文化的无限魅力。
“这场节庆已成为凝聚人心、汇聚力量的重要平台。”孩子们在节庆中触摸彩船,聆听走书,参与非遗体验;大人们在筹备、排练与观赏中增进了交流,邻里关系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愈发紧密。
2023年,宁波市首个村级非遗馆在咸六村开馆,集宁波走书、彩船制作技艺、灰雕、荡蟹技艺等16项非遗项目和本地特色民俗于一体,年接待游客达3万人次。
馆旁的宁波走书传承基地声名远播,每年常态化演出100余场,观看人次超万人。
宁波走书作为地方曲艺,以其贴近生活的题材、生动活泼的表演形式,深受村民喜爱。“走书的魅力在于‘接地气、有温度’,能直接触动人心。”宁波走书非遗传承人王文爱表示。
曲艺传新风,乡音润民心。除了传统剧目,传承人也开始创作演出反映当代乡村新貌的段子。“我当时唱了咸祥好人蔡云章的故事,村民听得入神,有的人还会跟着唱,这些故事潜移默化着大家的言行。”王文爱说道。
走书不仅在基地演出,也走进节庆、走入家家户户。“一年之中有半年的时间会安排‘天天演’,很多村民知道有走书演出的日子,都会赶过来。”
此外,咸六村还依托五星级文化礼堂、非遗公园广场以及咸祥河畔音乐角,年均举办书法雅集、民俗展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40余场,构建起“周周有活动、月月有主题、年年有创新”的文化生态圈;立足村域内中小学、幼儿园集聚的区位优势,大力开展青少年非遗课堂和民间传统文化研学活动,累计培养青少年传承苗子320人,构建起“保护有载体、传承有力量、传播有渠道”的基层文化服务体系,成为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咸六样本。
“非遗传承不仅仅是保护老手艺,更是要通过文化的力量,提升村民的精神面貌,增强文化自信和凝聚力。村民现在越来越融合,生活也慢慢变得充实。”咸六村党总支书记朱苗其表示。近年来,村民参与公共活动的积极性显著提升,对民间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慢慢地加强,乡风文明建设成效显著。
从“八月半渔棉会”的热闹巡游,到彩船制作的匠心传承,再到宁波走书的悠扬唱腔……在咸六村,非遗不是陈列在展柜里的陈旧记忆,而是流淌在村民日常生活中的活态文化。这些深厚的文化传统,正悄然孕育着乡风文明的新气象,成为乡村振兴中一抹亮丽的精神底色。
近年来,咸六村以宁波市首个村级非遗馆为核心,深挖文化富矿,让非遗民俗焕发新光彩,将非遗深度融入村民生活与乡村治理,探索出一条文化传承与乡风文明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。